香港金融中心 — 究竟香港的大銀行有什麼特殊的業務?

--

看了這麼多「香港為何是亞洲金融中心」的文章後,回頭把香港前十大銀行的業務內容、發展經過看一遍,發現大家講的那麼多,什麼香港經營環境多自由,好像跟香港幾個大銀行的獲利甚豐的業務沒什麼關係。

比方說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一部份來自人民幣,因為人民幣最大的「境外結算中心」就是在香港,而承覽該業務的銀行只有一家獨占,就是北京在香港的金融代表 — 中國銀行(香港),接受中國人民銀行委託。中國銀行的前身是大清戶部銀行,辛亥革命後後投靠袁世凱,北伐後跟孫中山在那邊鬧獨立,短暫民營化,宋子文上台,被宋查理先生強迫負擔蔣中正的軍費,債台高築後又被宋子文國有化。1949後,跟著跑到臺北來的變兆豐銀行,留在中國的還叫中國銀行。你們小臺北的這些銀行怎麼承接這種人民幣結算這種神聖的工作?

另外,中國往外的投資(目前最主要就是一帶一路項目),以及外國進來中國的投資,有八成以上都是走香港。中國的前75大國企,有50間有相關企業在香港掛牌上市。還有那些很多民營的「黨企」在香港上市的就更多了。而常常協助這些業務的銀行有兩家大頭,一家是HSBC,一家是渣打,這兩家公司根本就是香港的金融本體。

先講HSBC。大清鴉片戰爭結束後,債台高築,這些債務要換算成國外貨幣。包括怡和洋行在內的15家遠東洋行集資,成立了「香港上海銀行公司(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)」,簡稱HSBC。匯豐的中文名字怎麼來的?是當時大清第一名臣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提字的,以今日來說,就是李克強去幫忙命名的。1865年,匯豐就在上海、舊金山、倫敦三點設了分行,1866年貸款給破產的港英政府,取得了發鈔權,進一步在日本、泰國擴張分行,作為當時列強跟遠東的金融中介,這部份就跟香港今天地位還是同一件事:進出中國之金融門戶。

但HSBC要發跡,必須要有真正賺錢的東西,就是幫大清國搞錢。從1870年代辦臺灣海防、蓋上海鐵路,到左宗棠西征 — 殺了非常多的穆斯林,也是今天中國新疆問題的起源(這場西征也讓中國介入在英、俄在中亞大博弈),HSBC的手續費「非常高」,大清發國債的話利率約8%,但HSBC借錢給大清的話,利率有15%-20%以上,HSBC在英美那邊能借到利率較低的錢,以當時英美的借款利率來說,或許可以用5%的利率借入,再轉手以15%的利率以上借給大清。有了這龐大的利潤,HSBC逐步擴張到大英帝國的其他殖民地,包括了印度、馬來、緬甸等地區。1950年後能留在共產中國的外資銀行不多,就兩家,一家是HSBC,另一家就是渣打。

再講渣打。渣打的意思是Charter(特許),最早是設立在1858年的Chartered Bank of India, Australia and China,直翻是「印度、澳洲、中國的女皇特許銀行」,渣打總部設在倫敦,同一年就將分部設在以下三個地方:上海、加爾各達(英國印度殖民大本營)、孟買(英國錢進印非的門戶),隔年又設在香港跟新加坡,1900年是美國第一間許可設在紐約的外資銀行。渣打早期等於是幫大英帝國建立了一個橫通歐、亞、非的網絡,在香港也跟HSBC一樣,利用這錢進錢出的機會來發財。

明的來說,香港採聯繫匯率制,港幣與美元掛勾,而受託負責在市場上買賣港幣跟美元的三間銀行是誰?正好就是中銀、HSBC、渣打。你小臺北的銀行有可能承擔這種特殊業務嗎?暗的來說,每次國際洗錢防制追帳,追查究竟誰在利用香港洗錢,查到最後,HSBC跟渣打都會被爆出來有關係。你小臺北的銀行業有這樣的緣份嗎?臺灣的詐騙集團騙完錢都匯到香港再洗出去了,臺灣人自己的錢都不想留在臺灣了。

而中國今天「一帶一路」的最前線,除了錢進中亞、非洲(最近才跟剛果簽約)、同時投資巴基斯坦跟孟加拉,誰是一帶一路計劃最被信任的銀行夥伴?其實就是HSBC,2019年還被拿到了 Best Overall International Bank for the Belt & Road Initiative (BRI)的獎項。當年跟著左宗棠到新疆,今天跟著華為到剛果。各位小臺北的銀行,有機緣可以跟著一起去嗎?我們連在東南亞開銀行都覺得很吃力。

錢進錢出,假設可以從這幾間香港最大的銀行的業務,來理解香港的特殊金融地位的話,那麼香港作為中國的門戶,也是唯一能同時被中國跟歐美信賴去處理「特殊半官方事務」的業務,這才是香港銀行的高效率之處吧。很多人批評臺灣當不了亞洲金融中心,是因為管制太嚴格、稅率太高、不會說英文、國際觀太差、法遵意識不夠。或許都對。但我想小臺北的金融界,光是緣份這一塊,就還差了不少。

-Original Post

--

--